消化道與各式營養吸收位置示意圖
首頁    |    技術簡介    |    各類營養物質於腸胃道之吸收位置
人類消化道由口腔、咽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、空腸、迴腸、大腸與肛門所組成:
分成

1.上消化道:1.1口 1.2咽 1.3食道 1.4胃
2.下消化道:2.1十二指腸2.2空腸2.3迴腸2.4大腸(盲腸/結腸/直腸)2.5肛門

黏膜(Mucosa)

黏膜是消化道的最內層,此層直接接觸消化的食物(食糜)。
黏膜分為三層:
  • 上皮(epithelium)- 最內層。
  • 固有層(lamina propria)一層結締組織。
  • 黏膜肌層(muscularis mucosae) 一層薄的平滑肌。
Niacin Vitamin A是黏膜最重要的微營養素。

黏膜下層(Submucosa)

黏膜下層包括
  • submucosal plexus(Meissner's plexus/麥氏神經叢),位於肌層的內表面上,由副交感神經衍生,控制小動脈。14%麥氏神經神經叢含感覺神經元,負責腸道化學與物理性刺激反應。
  • enteric nervous plexus(腸間肌神經叢),為自律神經系統一環。

肌層(Muscularis propria)

肌層包括一個內側環形層和一個縱向外肌層。內側環形層防止食物向後移動,而縱向外肌層縮短消化道。

外膜或漿膜(Serosa or advantitia)

在胃腸道的最外層,包括數層的結締組織。
胃腸道的腹腔部分覆蓋漿膜層。漿膜層包含大部分的胃,十二指腸的第一部分,以及所有的小腸、盲腸和闌尾、橫結腸、乙狀結腸,和直腸。


小腸三區段之差別性與功能性
十二指腸(Duodenum 空腸(Jejunum 迴腸(Ileum
長度 25–38公分 2.5公尺 2-4公尺
pH 前端接近胃酸/後端較接近中性 7-8 7-8
吸收
功能
主要為消化功能 主要消化功能
亦包括透過絨毛吸收
單醣與雙醣
雙肽/三肽/胺基酸
短鍊與中鏈脂肪酸
主要為透過微絨毛(micro-villi)吸收功能
維生素B12(大分子)膽汁酸(含膽固醇80%)
寡醣
寡肽與多肽
血液供應 前端celiac trunk/ 後端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(上腸繫動脈) 上腸繫動脈 上腸繫動脈
漿膜 第一部分為漿膜,第二到四部分為動脈外膜 正常 正常
肌肉層 縱肌與環肌,其間存在奧厄巴赫氏神經叢
黏膜下層
subserosa
布倫納氏腺(分泌碳酸氫鹽,中和胃部酸性食糜)
利具昆氏腺(分泌腸激酶,活化胰蛋白酶原,蛋白質分解為多肽二肽)
麥斯納氏神經叢
利貝昆氏腺負責分泌多種消化酶:
  1. 分解多醣與雙醣為單醣
  2. 脂肪酶將剩下的中鍊與長鍊脂肪酸水解為甘油一脂短鍊脂肪酸
  3. 二肽酶二肽肽鍵破壞而轉化成胺基酸
再透過絨毛(villi)吸收
主要為透過微絨毛(micro-villi)吸收功能
維生素B12(大分子)膽汁酸(含膽固醇80%)
寡醣
未被分解之寡肽與多肽